公益行动·浙善城乡同步课堂
距离衢州城区30公里,有一所袖珍的乡村完小——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民族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共有144个孩子,一半以上是畲族。
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校内留守或半留守的孩子超过60%;因为地处偏僻,民族小学的教师流动性特别大,任课老师常常一年一换,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属于典型的乡村薄弱学校。
2007年,“衢州市名校”柯城区大成小学和航埠镇民族小学结成“托管关系”,以“名校托管乡村薄弱学校”的方式,实现两校同步教研,同步管理。“航埠镇民族小学”也变成了“大成小学民族校区”。 今年,大成小学民族校区更成为“浙善城乡同步课堂”公益项目在衢州的50所项目学校之一。
2019年,杭州市德信蓝助学基金会 与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宁波华茂教育基金会和都市快报快公益,共同助力衢州“互联网+义务教育”创新发展,向衢州市捐赠50套同步课堂硬件设备,安装到相关县市区结对的乡村学校(主要是小规模学校),在50所小规模学校打造50个城乡常态化同步教学试点,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教育人人受益”贡献慈善公益的力量。
城乡同步课堂 两校的孩子一起“头脑风暴”
12月18日,“浙善城乡同步课堂”公益项目走进大成小学,来自宁波华茂国际学校的董家辰老师带领大成小学和民族校区的50名同学一起,体验了一堂STEAM课程,共同“头脑风暴”,设计一款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的产品。
“如果一觉醒来,到了2090年,你们会怎么样?”董老师首先发问。
“那就要80岁啦,变成老人家了。”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年纪的变化。
董老师拿出手套、胶带、耳塞、纱布条等工具,让两校的孩子们塞住耳朵、蒙上眼睛、戴上手套,体验老年人听力下降、视物不清、手脚不灵活的感受。同步课堂的镜头可以切换课件和老师授课的特写,民族校区的同学在自己的教室里,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董老师的讲解过程。民族学校的老师,同步在自己的课堂辅助董老师开展学生们的场景体验。
随后,50个孩子化身为产品设计师,针对老年人在厨房、卧室、浴室、户外等衣食住行的不同场景需求,设计一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产品。两校的同学通过屏幕,互动分享讨论。
民族校区的一位女同学说:“我看到奶奶做菜的时候,放了一次盐,过一会儿又放了一次盐。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好,盐放着放着就忘记了。我想设计一个机器,可以帮奶奶精确地放盐。”
大成小学五年级的梅好同学想设计一个“夹菜机器人”:“老年人手会没有力气,夹菜可能会抖,这就需要一个戴在头上的帽子,上面装有机器手,和大脑联通。想吃哪一个菜,只要想一想,机器手就会明白,可以伸过去把菜夹到你的碗里。”
思维课程结束,董老师鼓励孩子们把奇思妙想落实:“先找找有没有和你类似的设计,再想想怎么提升或者做得更好。”
这样的思维训练课程只是一个引子,未来将会有更多有趣有料的课程,通过同步课堂,在两校持续开展。
同步课堂还将联动新疆乌什,为新疆孩子打开一扇“窗”
2019年,“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计划到2021年,全省所有乡村小学和乡村薄弱初中学校结对帮扶将实现全覆盖。
今年,大成小学已经开展了数学、英语学科“同步课堂”教学20多次,同步教研活动12次。“浙善城乡同步课堂”项目来到衢州,捐赠50套同步课堂硬件设备,将更好地把城乡孩子互联在一起。
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姚文湧说,“浙善城乡同步课堂”公益项目将是衢州深化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有力支撑。衢州市已申报了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并将在新的一年里,打造全省“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到2022年将实现全市义务段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全覆盖。
而远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乌什·衢州小学有18位来自衢州的援疆教师,校长陆瑞敬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通过两地教学联动,改变教学管理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汉族孩子来到这所曾经全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在校学生全部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在,乌什·衢州小学已经成为当地较好的学校之一。很快,他们也将获赠一套同步课堂硬件设备。
衢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翁胜华介绍说,“浙善城乡同步课堂”公益项目捐赠的50台设备中,有4套设备将安装到衢州市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四所中小学。
等设备入驻后,乌什·衢州小学将与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和乌什县亚科瑞克乡中心小学分别结对,开展“城乡同步课堂”教学。通过“互联网+教育”,乌什·衢州小学将成为一座桥梁,一面引入衢州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头,也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学课程输出给教育条件更加薄弱的乡村学校,为那里的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